城市设计的概念虽然是20世纪40年代才被提出的,但城市设计行为从人类社会早期的简单防御功能到现代社会复杂的社会功能,一直伴随着城市社会形态的发展而发展。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前提和轮廓,其地位举足轻重。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概念性规划,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其次,可以为城市管理提供相应的依据。
“15分钟生活圈”是一个多元复合城市设计概念,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并且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和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中都曾得到实施,我们可以预测,这一概念将在未来几年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近几年,深圳、广州、南京等地进行了包括法定图则、概念规划等新的规划方法的尝试。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省组织编制城镇密集地区城镇协调发展规划,以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综合指导功能、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对城市间竞争合作的协调功能。
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 导语: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
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五年计划促进了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在城市发展计划的指导下,城市规划的发展变得更为科学和有组织,导致了更多城市地区的提升和发展。通过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现代化技术的采用,五年计划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强规划统筹,引领产业城融合。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准确定位、充分论证、高起点、高水平编制规划,并强化执行刚性。切实推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互衔接,尤其要推进产业和城镇规划深度融合,探索编制覆盖城乡全域的总体规划,加快构建统筹推进产城融合的规划体系。
1、环境设计不仅能加强人们交往,更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建筑的发展,使环境设计文化在城市现代建筑中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现代化科技指导下,工艺与材料的不断挖掘与发展带来了环境设计新的生命力,而城市建筑经历着时间与历史的洗礼,承载着人们的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2、使居住环境变得密集高层建筑密集性的设计,使得整个城市的人们居住的比较集中。虽然说密集的建筑设计可以大大增加城市的土地利用率,并且能够挖掘出更多的空闲土地以供城市使用。但是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并且这些不便还会因为不同居民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
3、对比主要是通过事物显著的差异,而微差则是小量的差异积累,这两种手段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凭借着彼此之间的强烈的不同点和在和谐美中逐渐显露的差异来讲园林建筑设计空间中的意向加以对比,以此来脱离单调,在和谐一致中找寻美好的效果[2]。
4、而建筑设计也更加倾向于自然化。“自然”在乡村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些乡村地区盲目模仿城市的建设,将原有的建筑推翻以至于破坏了乡村原有的景色,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中的运用则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5、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基本都在城市中,人口密度比较大,周围环境比较复杂,而且由于工程量巨大,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以及材料设备诶,因此难以避免的会造成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施工中的大量施工材料设备以及施工方式对于环境的影响很大,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
6、.2健康、舒适 生态建筑设计与建设的一大主题就是健康、舒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旨在追求人、自然以及建筑三者彼此间的统一。换而言之,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通过各种人工手段,且结合自然条件,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
现代城市设计在美国和日本的城市环境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纽约、旧金山、费城、横滨等城市的城市设计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显著效果。虽然说城市设计导则出现于城市规划理论之后,但绝不能因此而认为城市设计附属于城市规划理论,两者之间是一种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
城市规划在城市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城市的建设上,还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城市规划提出了每个城市建设的方向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城市规划的作用。在城市规划之初,首先要有明确的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总体的发展目标。
一个设计究竟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有无一个相对明确的城市设计大纲的引导是一个关键环节,而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师从事的“城市设计”实践恰恰是在大纲欠缺或大纲的内容尚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他们的实践至多只能算是建筑的外环境设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
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编制城市规划过程中,分析制约城市发展的资源或能源“短板”,如对缺水城市,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对大城市、特大城市,要划定永久性城市开发边界,避免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缓解和预防“城市病”。